WFU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衛教]甚麼是腦部受傷後的神經可塑性

在腦部受傷的復健過程中,

我們通常都是根據以下三個策略進行 :


運動學習策略+生物力學策略+神經調節策略


而上述策略能夠運行的基礎是奠基於: 神經可塑性

那甚麼是神經可塑性呢? 

關於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最早提到該術語的是1890年由神經科學家William James提出,然而,「神經可塑性」這個名稱則是由Jerzy Konorski於1948年提出,並由Donald Hebb於推廣。

神經可塑性,或稱為大腦塑性,是一個涉及大腦結構和功能適應性改變的過程。

根據文獻上的定義:
「神經系統通過重組其結構、功能或連接來適應內在或外在刺激的能力。」

而在臨床上,這是指大腦在受傷後(如中風或創傷性腦損傷)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是有益的(受傷後功能的恢復)或是負面的(續發性腦部傷害)

神經可塑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機制: 1.神經元再生/側枝生長:包括突觸和樹突細胞的可塑性和神經再生。 2.功能重組(1)功能的取代性(某部分的腦部代替受傷部位的功能角色) (2)神經細胞解離性 (某部位的腦部受傷可能因為某些連結使得其他部位的功能喪失) (3)神經細胞的等位性: 大腦可以選擇其他區域來承擔受損部分的作用

上述的內容有些專業術語也許不是那麼好理解,白話來講,腦部受傷的病人做復健,是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原理,意即經過正確且重複性的復健練習,可以加強受傷後的腦部神經細胞間的突觸連結,可以想像成加快動作的速度以及功能,

而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原則,則再以以下三種常見策略增加神經可塑性:
1.運動學習策略 : 通過重複練習和反饋來改善運動技能和動作協調 (包括重複而正確的復健運動、生活功能學習,甚至是機器人穿戴裝置)
2.生物力學策略 : 最大化腦傷後的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運動方式,包括調整姿勢、提升關節運動範圍、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以減少受傷風險和提高運動效能。(包括副木、矯具,甚至是降低張力的肉毒桿菌素)
3.神經調節策略: 運用某些技術或儀器來改變神經系統的活動,這可能包括電刺激、藥物治療或其他方式來調節神經元的活動,進而影響大腦或脊髓的功能。(包含了像是經顱磁刺激或像是周邊神經電刺激的方式)

運動學習策略+生物力學策略+神經調節策略使得增加神經可塑性的方式多管齊下。而多管齊下的復健方式,將好的動作練習再練習,身邊的照護團隊和家人再給予正向回饋,相信定能持續進步!


參考資料:  |
1.Neuroplasticity. Matt Puderbaugh, Prabhu D. Emmady. Publishing; 2024 Jan.
2.G Berlucchi, H A Buchtel. Neuronal plasticity: historical roots and evolution of meaning. Exp Brain Res. 2009 Jan;192(3):307-19. 

文章QR code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神經也會被卡到夾住? 淺談神經壓迫症


是的 ! 神經像一條弦穿梭在身體當中,就像一條由北到南的高速公路一樣,某些路段若是塞車壅擠就有可能造成速度減緩,某些路段甚至可能因坍方造成道路暫閉。


神經在身體穿梭的過程中,也可能因為某些路段天生比較狹窄,在那些天生較狹窄的解剖位置上容易卡到,一般常見比較容易卡到的地方多為以下幾個解剖構造處:


1.纖維骨隧道

纖維骨隧道通常是一個狹窄的通道,神經或肌腱經過此處,周圍則有一些骨骼和纖維軟組織。例如手腕部的腕隧道和踝部的踝隧道。神經在這些隧道中的壓迫可能導致神經病兆。

2.筋膜開口

筋膜開口是指筋膜中的一個間隙或開口,神經可能通過這些開口,如果開口變窄或阻塞,可能導致神經的壓迫致神經病兆

3.增厚的強化性筋膜

強化性筋膜是一種筋膜帶,用以支持或加強關節和肌腱群, 如果筋膜因為某些原因厚化,可能因為壓迫經過其下的神經導致神經病兆。 例如腕部的屈肌強化筋膜和踝部的伸肌強化筋膜。

上述這些解剖構造處的壓迫可能導致神經壓迫症



取材自 
Fascial entrapment neuropathy. Clin Anat.2019 Oct;32(7):883-890. doi: 10.1002/ca.23388.


神經壓迫症常有以下症狀:


疼痛: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可能是間歇性的或持續性的,疼痛的位置取決於受壓的神經位置。

感覺異常:感覺異常可能包括疼痛、麻木、刺痛、灼熱感或異常敏感等。

運動無力:受壓的神經可能導致相關肌肉的運動弱點或無力,影響日常活動。

感覺遲鈍:感覺遲鈍可能導致反應遲緩、協調不良或平衡困難。

痙攣:痙攣可能發生在受壓的神經附近,導致肌肉痙攣或抽筋。

肌肉萎縮:長期的神經受壓可能導致相關肌肉的萎縮。


周圍神經壓迫症有多種治療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休息、冰敷、物理治療等等,以減少症狀和改善功能。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止痛藥、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等,以減少疼痛和改善症狀。

注射治療 : 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神經解套術,使受到壓迫的神經舒緩減壓。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像是神經減壓手術,以解除神經壓迫和改善症狀。


參考資料:  Fascial entrapment neuropathy. Clin Anat.2019 Oct;32(7):883-890. doi: 10.1002/ca.23388. Epub 2019 May 1.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衛教]燒燙傷復健基本原則


燒燙傷復健最大核心重點: 
最大限度地減少肥厚性疤痕和隨之而來的關節攣縮。


燒燙傷復健原則 :
擺位+副木+運動+疤痕處理。


1.擺位
約有5% 到 40% 的燒傷患者會出現攣縮,每個人平均會有 3 個攣縮部位,正確的體位是預防攣縮的基本原則,正確的體位還有助於預防其他併發症,例如壓瘡和壓迫性神經病。
皮膚在燒燙傷後的恢復過程中,會有瘢疤組織產生及攣縮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部份深層及全層皮膚燙傷更加嚴重,傷口癒合後,這些瘢疤組織及攣縮,會造成病患日常生活的功能障礙


2.副木
1)促進正確擺位
2)預防關節攣縮
3)保護皮膚移植物或脆弱的傷口
4)協助所需的運動。


3.運動
1)維持或達到正常ROM
2)避免肌肉無力、關節攣縮
3)緩解水腫
被動關節活動
對於遲鈍或昏迷的患者,強調最終活動範圍的被動活動範圍練習是合適的。
主動關節活動/輔助主動關節活動
警覺且合作的患者可以參加主動關節活動和輔助主動關節活動。
功能活動
對於兒童,需要進行適合發育的鍛煉和遊戲活動來實現治療目標。


4.疤痕處理
傳統物理治療包括按摩療法,水療,矽膠療法,雷射療法。
新式療法像震波治療。


文章QR code

參考資料:
1. Rev Prat . 2002 Dec 15;52(20):2258-63.
2. DeLisa 6th Ch35 Burns
3. J Burn Care Res. 2012;33(3):319–329.
4. 燒燙傷身心重建職能治療臨床服務指引
5. 復健及物理醫學:第二版
6. Dr.吳佩璇及Dr.曾聖維演講內容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復健筆記]跨領域疼痛討論會-超音波下針刀的應用

 


今日中山附醫的疼痛聯合討論會,很開心我們第一次邀請到中醫的前輩一起參與疼痛會議,黃韌帶肥厚是常見造成脊椎間孔狹窄和神經壓迫的原因之一,我們探討了以超音波搭配針刀進行黃韌帶的針法處理,目前認為針刀的手法可以在黃韌帶上製造出一些小孔洞搭到減壓的效果。

文章中比較了transverse 和 long axis approach的方式

Transverse-axis approach

Longitudinal-axis approach

結論是transverse approach的方式入針可以較淺,以及較佳的角度和視野且較安全。

會議中,中醫林榮志主任和吳東謙醫師分享了針刀的展示,以及中藥對疼痛治療的想法,此外,神經外科楊宗熹醫師也分享了內視鏡下處理變厚黃韌帶的手術影片,可以見到肥厚黃韌帶的堅硬感以及dural sac的彈性,可讓我們再做超音波導引注射時可以更有信心一點。

過往針刀的手法我們多用在超音波導引下處理板機指,或許我們以後也可嘗試處理黃韌帶肥厚造成的問題,多科跨團隊的會議(復健科+疼痛科+神經外科+骨科+放射科+中醫)很有收穫! 也謝謝復健科陳庭榕醫師的整理!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演講花絮]脊髓損傷病友會以及相關社福資源

上週六於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復健病房舉辦了脊髓損傷病友會,由中山附醫復健部和出院準備小組,以及桃園脊髓潛能發展中心和台中市山海屯脊髓損傷者協會共同主辦,會議中我們彼此分享了許多內容,包含了長照暨復能服務,潛能發展中心的簡介,以及傷友的心路歷程分享,而我則是負責分享脊髓損傷的相關併發症。

與會的病友中,少數是脊髓損傷許久的病友,而絕大多數是目前處於急性期正在住院的患者,在醫療端穩定後,其實許多社會福利的資源銜接以及之後的工作再訓練,對病人的重要性不下於醫療端的資源。

在這次的會議中,由出院準備小組提供了長照服務項目,方便銜接病人回家後的後續照護,包括了交通服務,居家服務以及喘息服務。而桃園脊髓潛能發展中心的資源介紹,則給予病人以後回歸社會所需的心理和職業訓練的重建。而兩位病友黃先生的心路歷程分享,給予了病友們整個受傷過程的心路歷程變化分享,期望能給現在急性期的病友帶來一些方向。

而我則是針對脊髓損傷的常見併發症進行分享,包括了壓瘡、張呼吸障礙體溫調節姿態性低血壓神經性膀胱神經性腸道異位性骨化憂鬱症骨折。

[衛教]三分鐘帶你看脊髓損傷常見併發症



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參與這樣的會議,希望能帶給脊髓損傷病友更全面的資源。

以下提供桃園脊髓潛能發展中心和台中市山海屯脊髓損傷者協會的網站資訊。

桃園脊髓潛能發展中心

台中市山海屯脊髓損傷者協會

文章QR code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衛教]加護病房待太久也需要復健? 危重症肌病變二三事


危重症肌病變也稱為加護病房性肌病變,是一種伴隨重症發生的肌肉疾患,它主要影響長期入住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


原因:

非常複雜,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病因,是多種不同的因素導致下的結果,跟身體的發炎狀態、長期臥床不動、機械輔助性通氣、重症相關電解質異常和危重症嚴重程度有關。

疾病特徵和診斷:

臨床特徵:危重症肌病變患者通常表現為全身性肌無力以及肌張力降低,無力的情形會涵蓋近端和遠端的肢體肌肉,也包含了軀幹和呼吸肌肉,它的影響通常是對稱的,並可能伴有肌肉萎縮。

電生理診斷:肌電圖是危重症肌病變的重要診斷工具,它有助於區分病變來源是肌源病或是神經源性。 

肌肉切片:可以進行肌肉切片以確認診斷,切片下的病理特徵包括肌纖維萎縮、纖維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

重要的是,下危重症肌病變這個診斷之前,需要排除其他潛在造成肌肉無力的原因,例如周圍神經病變、脊髓損傷或是生理代謝相關疾患。

臨床上,我們常以病史的詢問以及身體檢查確認危重症肌病變的診斷。

治療:

支持性治療:危重症肌病變治療的主要重點是加護病房中的支持性治療。 這包括針對目前重症疾病本身的治療、提供充足的營養以及預防感染和壓瘡等併發症。

呼吸治療:如果呼吸肌受到影響,可能會需要機器輔助呼吸,應在審慎評估及自主呼吸能力恢復後盡早撤除呼吸輔助機器。

營養治療:充足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入量,對肌肉恢復至關重要。 營養師應評估患者的營養需求並製定適當的計劃。

早期活動和復健的介入:早期活動和物理治療對於預防肌肉功能喪失和促進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一旦患者情況允許,應盡快開始逐步活動,包括被動和主動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坐姿的日常生活功能動作鍛鍊、呼吸肌群的訓練、甚至是一些行走的訓練和阻力的訓練,都建議在加護病房內狀況相對穩定後就可開始。

出院後也建議持續追蹤,文獻指出危重症肌病變患者出院後的握力、行走測試以及呼吸能力都會下降,這些都建議出院後持續進行復健治療以免影響生活品質,並可進行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評估。

總體來說,危重症肌病變治療方法可能因危重症肌病變的嚴重程度、病患本身疾病因素而異。 因此,是一個團隊性的治療,包括重症醫師、復健科醫師以及復健治療師和營養師等等人員在內的跨專業團隊治療。


文章QR code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衛教]癌症復健-頭頸癌復健二三事

癌症復健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而且越來越重要的課題,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早期的復健治療介入可有效使得癌症患者保持和恢復生活功能。


頭頸癌

頭頸癌的治療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極具挑戰的失能狀況,像是面部的畸形無法正常的發聲、甚至無法進食,這些狀況都會大大的破壞患者的社交能力,其他常見的復健相關問題包括脊椎副神經麻痺、放射治療後的乾口症及頸部和前胸的軟組織攣縮、吞嚥困難、發生困難以及各種肌筋膜疼痛的問題,上述這些都急需復健來幫忙改善,此外,隨著頭頸癌癌症本身的進程以及治療過程的變化,復健內容也須隨之調整。

以下舉常見的頭頸癌後常見需要復健的問題進行說明

1.脊椎副神經麻痺及肩部活動受限

隨著頭頸癌手術的進步,許多功能性的廓清術進而保留了許多頸部結構,大大降低了肩部併發症的發生率。

脊椎副神經麻痺復健的要點在於通過主動和主動輔助性的關節活動運動預防關節沾黏,並加強肩胛部肌肉群的平衡,以及代償式的運動去維持關節的活動度,特別是肩部外展及前曲的運動,並做姿勢的調整。

2. 頸部肌肉攣縮

由於頭頸癌患者須進行放射治療,因此續發的頸部肌肉纖維化是頭頸癌患者的大問題,頸部的關節活動復健運動應盡早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即便在放療的過程中,只要沒有明顯的皮膚問題,頸部的關節活動訓練都可以持續進行,理想狀況下,在頭頸癌手術結束後,開始進行放射治療前,頸部的關節活動訓練就可以開始了,不過仍是要留意術後傷口的恢復過程。

當頸部活動度受到限制時,可藉由徒手的纖維放鬆技巧改善纖維組織的牽扯感,並可教導患者藉由自我按摩以增加活動度。

在困難治療的纖維組織情況下,也可考慮嘗試肉毒桿菌毒素注射。

3. 吞嚥困難

頭頸癌手術後患者的吞嚥能力常常大幅受限,這時甚至會需要一定時間的鼻胃管的放置,此時期由於吞嚥能力的下降,嗆咳風險的上升進而使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是大大上升,吞嚥訓練的復健在此時期的介入除了可下降肺炎的機率,也可盡早訓練恢復由口進食,訓練的過程中除了吞嚥力量的訓練外,代償的姿勢技巧以及增稠劑的使用也都是訓練的重點,在要拔除鼻胃管前,也可安排吞嚥攝影進行風險評估。



文章QR code
                                                                       


參考文獻:

1.David X Cifu_ Henry L Lew - Braddom’s Rehabilitation Care_ A Clinical Handbook (2017, Elsevier)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衛教]血友病關節炎與復健運動

甚麼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主要影響血液的凝固能力。它是由於體內缺乏特定凝血因子造成的。 而最常見的血友病類型是血友病A和血友病B。血友病A是由於缺乏凝血因子VIII引起的,而血友病B則是由於缺乏凝血因子IX引起的。

血友病怎麼治療?

治療血友病的主要方法是補充缺乏的凝血因子。這通常通過注射凝血因子濃縮劑或人工合成的凝血因子來實現。這些治療方法有助於控制出血並防止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此外,對於一些較為嚴重的血友病患者,可能需要定期接受預防性治療以減少出血的風險。

甚麼是血友病關節炎?

因為血友病患容易在活動後出現關節內出血之現象,關節內出血會造成血色素在滑液膜的沉積,而致使關節產生慢性發炎增生,甚至導致變形形成血友病關節炎。

血友病關節炎的症狀包括: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可以是持續性的或間歇性的。
關節腫脹:患者的關節可能會腫脹和變形,這是由於關節內的炎症和積血所引起的。
關節功能受限:血友病關節炎可以導致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和功能受限,這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

所以預防關節內出血而去刺激滑液膜很重要,所以出血時要將血抽出並補充凝血因子。

血友病關節炎需要復健嗎?

對於血友病關節炎來說,水療、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和運動治療可以改善關節活動的角度、疼痛、平衡和運動表現。

血友病關節炎運動,以踝關節為例

踝關節常受到血友病出血的影響,前部腫脹會影響腳踝背屈。 而反復出血導致滑膜增厚,進一步限制腳踝背屈。 若背屈受限則會導致個體在足部彎曲的狀況下以腳趾行走,或者走路時腳向外轉,這都不是一個穩定的姿勢。

治療血友病踝關節炎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因為腳踝是一個小的關節卻需要承受很大一部分的體重,並且關節活動的受限會改變行走過程中的生物動力練,研究指出, 結合力量和本體感覺鍛煉的治療可以改善踝關節血友病患者的運動功能。

以下運動圖示取材自世界血友病聯合會,將訓練分為腳踝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以及腳踝本體感覺訓練。
請切記,以下運動請不要在關節急性腫脹及疼痛的情形下做。




文章QR code

參考文獻:

1.Physi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and Chronic Ankle Arth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Rubén Cuesta-Barriuso,Antonia Gómez-Conesa,and José Antonio López-Pina Rehabil Res Pract. 2013; 2013: 305249.
2.復健與物理醫學(合計出版)-關節炎復健
3.世界血友病聯會運動指南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衛教]超音波導引-神經水分離術


神經水分離術是一種技術,利用液體注射產生的壓力有目的性的將神經與周圍沾黏的組織分開,以降低沾黏與慢性損傷,進一步增加血流量並重新活化神經以進行再生,超音波則用來引導針頭方向以及避免不必要的血管內注射。

這種技術是指在進針的過程中持續注入液體,一來可以推開任何小的神經纖維、避免進針過程疼痛;二來是液體可以引導針頭前進並推開非注射目標的神經、血管及其他的軟組織而防止針頭對軟組織造成損傷。

通常會在神經的上方與下方都注射液體使神經與周圍沾黏的組織分開,建議最好先從下方開始注射,避免假影而影響後續注射

目前常運用在超音波導引-神經水分離術的溶液為 5%葡萄糖溶液。

神經水分離技術合併5%葡萄糖溶液的使用可以改善周邊受壓的神經,其機制可分為物理作用和藥理作用。通過受力流體的非特異性作用分離神經可能會逐漸減少沾黏、增加血流量,並重新活化神經以利神經再生進行。

在神經受傷的發炎反應時,受傷的細胞與免疫細胞會釋放各種發炎物質病變位置的微環境中而導致神經疼痛。而低血糖的環境也同時會活化疼痛的C 纖維,增加疼痛訊號的上傳。TNF-α 是一種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因TNF-α 會活化NF-κB 路徑而導致神經細胞代謝功能異常與發炎,目前已被認為與神經發炎機制有關。神經性疼痛患者的局部與全身的TNF-α 濃度皆為升高。

=>=>而高濃度葡萄糖可以下降TNF-α 活化NF-κB 的作用、改善神經細胞代謝功能異常、穩定神經活性、減少神經發炎反應、穩定C 纖維而進一步減緩疼痛。5%葡萄糖溶液的滲透壓與生理食鹽水類似,對神經無害,也不像10%葡萄糖溶液會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

此處以正中神經壓迫的圖例闡示神經水分離術:

超音波導引下注射5%葡萄糖溶液,將被壓迫的正中神經與上方沾黏的組織分開,減少壓迫並降低神經發炎反應,穩定神經電位,緩解疼痛。



文章QR code


參考文獻: 
1.陳佩儀,林紘毅 經橈動脈的冠狀動脈導管介入合併腔室症候群及嚴重神經血管併發症: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2. Wu YT, Wu CH, Lin JA, et al. Efficacy of 5% Dextrose Water Injection for Peripheral Entrapment
Neuropathy: A Narrative Review. Int J Mol Sci 2021;22(22):12358.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復健筆記]實施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實務上難處與特殊性---中山附醫的經驗分享與文獻探討

近期,林醫師開始將心肺運動功能測試運用到小兒疾患的病人身上,像是一些先天性心臟病或肺部疾病病童、染色體疾患病童、以及小兒脊椎側彎,過程中有一些困難點與進行成人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時不同,故作經驗分享與文獻回顧,整理為此篇文章。


Introduction

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是臨床上相當有用的一項檢查,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的了解病人運動受限的原因、評估當前的功能狀態、疾病的的預後以及運動能力,進而制定適合病人的運動處方,因此,對於從事心肺復健的醫師來說是極有助益的利器。

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對於一些先天性心臟病或肺部疾病病童、染色體疾患病童、以及小兒脊椎側彎的評估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臨床上,小兒實施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相對於成人來說,實在有許多實務上的難點,因此,相較於成人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上來說,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實施量相對較少。

The Obstacles and Particularity

幾歲的小孩能夠配合做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呢? 根據文獻回顧指出,因為個體間差異很大,最重要的前提是小孩子能夠理解指令並配合指令進行合作,文獻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可以進行有效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某些文獻上也指出四歲以上的小孩即可成功配合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先天性疾患所致之心肺功能受損常合併有先天智能缺損,這會使得進行心肺功能測試的效果不如預期。敝院目前做過最小的年紀是六歲,檢查過程中病童能夠全程配合。

敝院在實行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敝院的CPET機器是專為成人所打造的,因此若遇到身高不足的病童,會導致無法施測或是影響病童進行測試的盡力程度,因此敝院採取搭配可調式小兒坐墊支架及可調式手柄來因應。

根據文獻指出, 成人心肺復健第二階段的門診復健比率不到兩成,病童的門診心肺復健更是低於此比例,據經驗分析,主要的原因其一是小兒科轉介至復健科做心肺復健的管道並沒有妥善的建立,其二是許多先天性心肺疾患的病童常合併其他器官的問題,有時照護者不會將心肺復健的醫療需求列在首位,其三是許多病童需要就學,有課業上的壓力,家屬提到若要積極地來醫院進行心肺復健,可能要待寒暑假才便利。

判讀的考量上和成人是否有明顯不同? 根據文獻回顧指出,孩童運動能力受限的原因絕大多數與成人相同,心血管系統的侷限性是限制健康兒童運動的主要因素,而氣體交換與肺部通緝能力多足以維持動脈含氧量到運動的峰值。
其他亞性指標,像是6分鐘行走測試,目前則尚無像成人一樣的最小顯著差異公尺數及預後公尺數的指標。

此外, 亦有文獻指出,使用移動式心肺功能偵測儀在戶外進行心肺功能測試,對孩童來講,更能達到最佳的運動峰值。

敝院目前有進行的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族群,有先天性心臟病、小兒脊椎側彎術前心肺功能評估、甚至是先天性單側肺生長不全(做出來亦是心血管系統侷限而非肺部氣體交換與通氣)以及些許的先天染色體疾患。

根據文獻指出,小兒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用在屢經氣喘治療而無效的運動型誘發呼吸喘的孩童是很重要的,因為運動型誘發呼吸喘可能由於氣喘、運動型喉阻塞、呼吸問題、神經肌肉問題所致的胸壁受限或是心血管疾病等不同原因而發生。 如果要開始有效的治療並改善病童的生活品質,那麼區分這些不同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因此,這一塊是敝院目前在小兒心肺復健領域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Reference

1. T Goddard, S Sonnappa The role of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in evaluating children with exercise induced dyspnoea  Paediatr Respir Rev. 2021 Jun;38:24-32
2. C F Mylius, D Paap, T Takke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6-minute walk tes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Expert Rev Respir Med. 2016 Dec;10(12):1335-1352.
3. Joel Blanchard, Samuel Blais, Philippe Chetaille. New Reference Values for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in Children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8 Jun;50(6):1125-1133.
4. Isabelle Schöffl, Benedikt Ehrlich, Simon Stanger. Exercise Field Testing in Children: A New Approach for Age-Appropriate Evalu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Pediatr Cardiol. 2020 Aug;41(6):1099-1106. 
5. Rajeev Bhatia.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for pediatric exercise-induced dyspnea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ose asthma treatment failed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20 Jan;124(1):101-102. 
6. Tim Takken, Bart C Bongers, Marco van Brussel.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in Pediatrics Ann Am Thorac Soc. 2017 Jul;14(Supplement_1):S123-S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