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衛教]甚麼是腦部受傷後的神經可塑性

在腦部受傷的復健過程中,

我們通常都是根據以下三個策略進行 :


運動學習策略+生物力學策略+神經調節策略


而上述策略能夠運行的基礎是奠基於: 神經可塑性

那甚麼是神經可塑性呢? 

關於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最早提到該術語的是1890年由神經科學家William James提出,然而,「神經可塑性」這個名稱則是由Jerzy Konorski於1948年提出,並由Donald Hebb於推廣。

神經可塑性,或稱為大腦塑性,是一個涉及大腦結構和功能適應性改變的過程。

根據文獻上的定義:
「神經系統通過重組其結構、功能或連接來適應內在或外在刺激的能力。」

而在臨床上,這是指大腦在受傷後(如中風或創傷性腦損傷)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是有益的(受傷後功能的恢復)或是負面的(續發性腦部傷害)

神經可塑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機制: 1.神經元再生/側枝生長:包括突觸和樹突細胞的可塑性和神經再生。 2.功能重組(1)功能的取代性(某部分的腦部代替受傷部位的功能角色) (2)神經細胞解離性 (某部位的腦部受傷可能因為某些連結使得其他部位的功能喪失) (3)神經細胞的等位性: 大腦可以選擇其他區域來承擔受損部分的作用

上述的內容有些專業術語也許不是那麼好理解,白話來講,腦部受傷的病人做復健,是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原理,意即經過正確且重複性的復健練習,可以加強受傷後的腦部神經細胞間的突觸連結,可以想像成加快動作的速度以及功能,

而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原則,則再以以下三種常見策略增加神經可塑性:
1.運動學習策略 : 通過重複練習和反饋來改善運動技能和動作協調 (包括重複而正確的復健運動、生活功能學習,甚至是機器人穿戴裝置)
2.生物力學策略 : 最大化腦傷後的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運動方式,包括調整姿勢、提升關節運動範圍、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以減少受傷風險和提高運動效能。(包括副木、矯具,甚至是降低張力的肉毒桿菌素)
3.神經調節策略: 運用某些技術或儀器來改變神經系統的活動,這可能包括電刺激、藥物治療或其他方式來調節神經元的活動,進而影響大腦或脊髓的功能。(包含了像是經顱磁刺激或像是周邊神經電刺激的方式)

運動學習策略+生物力學策略+神經調節策略使得增加神經可塑性的方式多管齊下。而多管齊下的復健方式,將好的動作練習再練習,身邊的照護團隊和家人再給予正向回饋,相信定能持續進步!


參考資料:  |
1.Neuroplasticity. Matt Puderbaugh, Prabhu D. Emmady. Publishing; 2024 Jan.
2.G Berlucchi, H A Buchtel. Neuronal plasticity: historical roots and evolution of meaning. Exp Brain Res. 2009 Jan;192(3):307-19. 

文章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