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衛教]帶你認識復健機器人

隨著人口的老化上升,中風已經是一種不少見的疾患,而且預期往後需要復健的中風病人往後會越來越多,中風或腦傷造成的失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及造成照護者的壓力,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十年來在復健機器人的領域上,有越來越多的復健輔助機器人的問世,期望可以增加復健的效率進而改善患肢的功能。


而復健機器人的特點在於可以提供高強度且重複的運動治療,大多數機器人系統可對有試圖動作的病患提供幫助,因此,中風後重癱的人可以使用它,這可以幫助增加神經可塑性,以及神經回饋的效果,在目前研究中,復健機器人在中風病人的步態改善上,有不錯的效果。

而復健機器人常見的類型可分為三大類:

1.末端執行裝置(End effector devices)

患者和機器人之間的接觸僅在末端執行裝置,通常會藉由類似操縱桿的簡單末端執行設備來帶動肢體,常運用在上肢的復健, 相較於外骨骼機器人,比較少跟其他關節連動。

2.外骨骼機器人 (Exoskeletons) (又分為地面式和穿戴式)

外骨骼是具有類似人體解剖外形的設備,可以模仿人體四肢的結構和運動,它們被稱為外骨骼,因為它們通常像支架一樣安裝在肢體上,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通常用於步態訓練,而上肢外骨骼設備具有多樣性,可以包括來自肩關節到手腕及手指的任一關節。 由於結構的複雜性,手部外骨骼通常是獨立的設備,雖然外骨骼通常比末端執行裝置笨重,但它們提供的優勢是能夠測量和控制每個關節的運動。

3.軟式機器人(Soft Robot)

軟式機器人是根據它們的材質來定義,通常是非硬式的結構,可以將其置放在背包,通常是透過電纜系統來進行關節的控制。

不同的機器人有不同的驅動與速度調節設備,而復健機器人多需要較大的負重且低速的作用來幫忙轉位或前進。

機器人常會伴隨虛擬實境的遊戲系統,可以用來鼓勵患者運動並提供正向回饋給使用者。

機器人是一種新式的復健技術,目前的研究證實多利用不同的復健方式,有助於增加動作的恢復,不管是傳統復健方式,或是新式的復健機器人以及經顱磁刺激,重點都是幫助增加任務導向的動作學習以及神經可塑性。

 

中山附醫智能復健中心的上肢復健機器人與下肢復健機器人

中山附醫於2021年的醫療科技展展示機器人復健的運用